用我的心感受你的世界 ——之余华先生的《活着》
时间:2018-11-22

如果生活是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苦难,你很难想象,生命的意义会显得怎样苍老和难以言喻。余华先生说过:“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除活着以外的一切事物而活着。”

《活着》作为一部影响了几代人的文学作品,带给人苦涩,涩到灰蒙,无望,之后又给人些许甘甜,发人深省,耐人寻味。《活着》不像余华先生早期写的短篇那般张狂,不会有情欲宣泄的镜头,与之相反,你的心会被一位名叫富贵的跌宕起伏的人生揪着,他所感念的生之喜悦与死之哀伤。余先生笔锋下的富贵,以陌生人的口吻述说着他的人生,他的述说平静而温婉,像心沉大海,深沉而舒缓,好似与他无关。在红色革命的时代,活着是一分痛苦同时也是一分快乐。书中的主人公徐福贵的人生便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缩影,从他的经历折射着整个社会底层百姓的兴衰祸福。

书中讲述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特殊阶段,在内战,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之下,主人公徐福贵的人生与他所经受的苦难。早年时期的富贵玩物丧志,因贪图享乐而活着,一步步走向生活的陷阱,家道中落,父母惨死,富贵最终只能苟活。而立时期的富贵,家境清贫却乐得自在,在一切渐入佳境时,被迫成为壮丁,背井离乡,烽火连月,苟且偷安。这时的富贵为了重回故乡而活着,在乱世中生存着,从硝烟里破茧重生。富贵到了中年,可谓开始迎来了他人生中的悲哀时期,白发人送黑发人。儿子抽血夭折,丧子的悲哀贯彻了整个家庭,这时的富贵必须作为家里唯一的支柱活着,是家的希望。老年的富贵,终于开始稍微安稳的幸福,但造化弄人,这时的富贵的妻子抱病而终,闺女难产而死,女婿工伤丧命,接着外孙吃豆噎死。最后阶段的老年生活只能和一头黄牛相依为命,活着便了无牵挂,这时的富贵,活着仅仅是为活着而活着。

余华先生笔触平静而近乎冷酷,余先生用他独特的哲学思考为我们勾勒出血肉丰盈的富贵与他艰难的人生,用富贵悲剧的命运向我们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和存在的意义。《活着》这本书散发着巨大的力量,是股既能感受到苦难的沉重又弥漫着绝望的叹息的巨大力量。书中人物的精神支撑似乎随时会被瓦解,会在眨眼间烟消云散。富贵几乎身陷生与死的的边缘,痛苦地挣扎,在绝望中苟且地活着。

山河变迁,时代迭迭更替,人对生存的价值亘古不变。人生来就为活着,为了活着而打拼,打拼之时伴随着来自生活各方面的压力。我们会时常盘问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生存的价值又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个不同人生,小则为家,大则为国。我认为活着是有目标的,不论大小,无疑是股推进自己进步的力量。《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实质上,它也暗示了当时的中国文学的另一事实:打着现实主义名号的现实主义文学,这在当时是不被看好的。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如果必须要赋予意义的话,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

余华先生想告诉读者的是:生命中其实没有绝对的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的延续状态就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夹杂着一丝孤独的意味。(文  林雯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