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安即是归处》 季羡林著
季羡林经历过人生的大苦大悲,生命的跌宕起伏。然而先生的一生,不争不辩,不怨不艾,满怀天真,执着自己的执着,安于当下。是世界上仅有的精通于吐火罗文的几位学者之一,同时又用质朴的文字向世人传达一个理念——心安即是生命的归处。
本书旨在阐释先生的生命智慧,从谈人生的意义到分别谈读书、处世、行走、当下、孤独、生死等跟大家密切相关的生命话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愿我们能了悟人间万相的本真,拥有应对世事的智慧。万事安然于心,从容而行。
2.《自由在高处》 熊培云著
这是一本写给试图探索人生边界者的书,从意义控制与群体心理等角度出发,着重探讨了身处转型时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面对来自个人与群体、国家与社会的多重变化。
作者分析了“半盘西化”的功利主义、消极的“公共意义”、“强制式启蒙”、“审美自治”、“体制内弱者”等诸多当下仍然备受争议的话题,也一直在追问作为个人,我们为建立一个平等、公正与宽容的社会能做哪些努力。关于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变幻莫测的关系以及人如何在当下充满挑战的生活中与自己和解与自洽,并在当下如何启蒙自我、超越逆境,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作者相信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而真正的自由始终在生命的高处。
3.《观念的水位》 刘瑜著
作为国内公共领域最重要的声音之一,刘瑜的文字向来拥趸众多,之前的作品更多关注美国民主,与中国相关度不高。而本书更多关注东亚、中东欧、南美洲以及非洲国家的政治与民主化,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参差不齐,而很多情况与现今中国有较强的可比性,这无疑让这本书更生动,更接地气。
喜欢刘瑜文字的人,在本书中仍然可以找到惊喜,她是幽默的:“所谓民主,就是选一个人上去挨骂。”她还是犀利的:“别说什么‘关了灯都一样’,21世纪了,为什么总要关着灯呢。”书中内容,包括国际时政、政治书评影评以及一些个体化思考的杂论,更为多样化,阅读上带有跳跃感,但并不会有断裂之感。相反,用刘瑜自己的话说:“我相信这些文章集结在一起所传递的信息,相比它们零散的存在,其重量和清晰度是不一样的,而这些信息在今天的中国值得被反复和清晰地传递。”
本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将过于霸道的声音拧小,将被屏蔽的声音放大,将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打上一个问号,将盒子里的光释放”,“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
4.《洞见不一样的自己》 洞见君著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类似的苦恼:因工作感到迷茫,做事没有方向?不会调整心态,被负面情绪困扰?不知道如何正确地与家人、同事和朋友相处,难以维系良性的亲密关系?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人若想更好地与这个世界相处,要先学会在生活中洞察自己,精进自己,超越自己。
只有在认知上突破束缚,才能有觉察、改变自我的成长机会。本书从认知,自律、修养、人际、情绪5个角度出发,致力于个人思想行为提升、内心的强大和改善。其中一些内容在全网受到广泛的好评和关注。
5.《山月记》 [日]中岛敦著
在古典与现代之间,读懂《山月记》,就读懂自己内心的焦虑。
本书为中岛敦的中短篇小说集,独家收录十篇名作,鬼才漫画家撒旦君插画。他的小说多取材于中国古典,如《左传》《论语》《庄子》《史记》《西游记》及唐传奇,融合了浓郁的中国古典气质与诡诞的日本怪谈风。他将现代人的思想注入历史人物中,古籍中冰冷的人物突然复活,成了有血有肉、能引人共鸣的充满戏剧感的角色。
他将知识分子的孤独虚无感这一主题发挥到了极致,借用中国古典的壳子创造了一个如梦似幻、亦庄亦谐的世界。故事里的主人公通常是自我意识过剩、思想延宕了行动的“哈姆雷特”式人物,集悲剧与滑稽性为一身。不过,异化为老虎的李征,追问生命意义的悟净,最终都破解迷局,用行动点燃了自己。此书专治文艺青年“纠结虚无”症,疏肝理气,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