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四期好书推荐
时间:2021-05-17

1.《乌合之众》 作者:[法]古斯塔夫.勒庞

这本书提出了惊世骇俗的“暴民理论”,颠覆了人们对群体的通常认识。首先,群体是一种新的生命体,当不同的个体聚集成群体,就仿佛变成了一个独立的生物,它有自己的性格、情绪、行为模式;第二、群体会抑制个人的理性反思能力。一个人无论多么聪明、理性,一旦进入群体,就会变得盲目、冲动。他会不加怀疑地接受群体提供的意见、想法和信念,盲目地模仿群体中其他人的行为和态度;第三、群体冲动、易受暗示,容易变得情绪高涨甚至激愤。暴徒们会因为成了群体的一员而感到力量无穷,不允许自己的任何愿望受阻;第四、群体类似于动物,群体需要驯养。想要影响一个群体,而不被群体影响,就需要用类似催眠的方式进行掌控,也就是使用暗示、断言等方法。本书预见了20世纪的心理学和政治学发展,书中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弗洛伊德、罗斯福、戴高乐等学者和政治人物,被弗洛伊德誉为“当之无愧的名著”。

2.《桶川跟踪杀人事件》 作者:[日]清水洁

“我的女儿被杀害了三次。”第一次是罪犯;第二次是怠于调查的警方;第三次是伤害她名誉的媒体。前男友跟踪骚扰、买凶杀害+警方坐视不理+媒体污名化报道,无辜的受害人被一次次推向深渊。遭遇骚扰和暴力、受到死亡威胁的女性,保留证据,奋力求救,为何无人听见?饱受白眼的“三流”记者,为何挺身而出,站在公权力的对立面,揭露警方的一个又一个谎言?

3.《2000年以来的西方》 作者:刘擎

在过去的十八年里,刘擎的“西方知识界重要事件综述”已经成为中国知识界辞旧迎新的保留曲目和年度大餐。不同于阅后即焚的同主题媒体报道,刘擎的书写既有知识的积累,更有思想的沉淀。他尝试站在中国思考西方, 又从西方反观中国,在往返折冲之间不断地追问和求索。

“在知识的意义上,西方也是中国的一部分。”

“对西方而言,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只是中国问题专家关注的对象,也正在成为他们知识思想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参照。”

本书为刘擎教授自2003年到2019年撰写的西方知识界年度回顾,致力于从“内部视角”去观察西方,并为当今中国的公共讨论提供相关背景和线索。同时,书中还收录作者重要的演讲和访谈,从总体上评估全球秩序的困境与未来、西方社会的现状和主流趋势,探讨世界主义与身份政治之间的关系。

4.《成为波伏瓦》 作者:[英]凯特·柯克帕特里克光潜

《成为波伏瓦》是根据近几年新曝光的波伏瓦信件、早期日记等材料撰写的波伏瓦全新权威传记。“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波伏瓦如是说。这本开创性的传记引入波伏瓦此前从未被出版的日记和信件等全新材料,把她从萨特的阴影中拉出来,使她站在属于自己的聚光灯下。这本传记将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真实立体的波伏瓦,也让我们重新看待波伏瓦和萨特的关系。本书还将呈现很多此前不为人所知的波伏瓦的个人细节,这些新的细节会增强波伏瓦的神秘感,也会使我们对波伏瓦更加着迷。为什么这位“女性主义偶像”要着力打造自己的形象?为什么关于她和萨特的关系她会频频“撒谎”,或是声称自己不是一个哲学家?也许带着这些新的细节,我们能更进一步地去认识真正的波伏瓦。

5.《奇迹男孩》 作者:[美] R.J.帕拉西奥

孩子,尽管成长的路异常艰辛,谢谢你从未放弃。

一段充满勇气、爱与希望的成长旅程,

一个十岁男孩破茧成蝶的不凡故事……

这不仅是一个孩子经历的人生磨难,

也是所 有父母都会经受的心理历程。

人看外貌,天看心。

一个面目丑陋、内心善良的奇迹男孩的励志故事。

这是一本关于心碎、爱、生命之意义的好书。读过之后,让人想成为更好的人。

——帕特里夏•赖莉•吉芙,两度纽伯瑞奖获得者

关于善良和勇气的美好故事,每一个人物都闪耀着光芒。

——克莱尔•范德普尔,纽伯瑞奖获得者。